广州凌控自动化科技有限公司
客户至上 诚信经营 开拓创新 求实合作 因为专注 所以专业 不断完善 不断创新
首 页 >> 新 闻 >> 行业新闻 >> 机器换人,亟需高素质产业工人
搜 索
最新新闻
7月 Top10
No data
机器换人,亟需高素质产业工人
http://www.chlingkong.com
文章来源: 新华日报 发布时间: 2018-3-13

节后走访苏南苏北,“招工引匠”一词频频被地方领导提及。苏州市把“招工引匠”摆在与“招商引资、招才引智”同等重要的位置,将高技能人才比肩工程师和大学生,以尽快满足“机器换人”的产业需求。以农民工为主体的产业工人如何适应产业升级和“智能制造”需求机器换人 是当下必须正视的问题。

流水线对年轻打工者吸引力下降

春节后机器换人 在宿迁工作的京东送货工黄雷,先后介绍了3位原在企业工作的工友做快递员。黄雷说智能制造,送快递时间自由智能制造,在一个片区干久了还能认识很多人智能制造,大家每天见面打招呼,比在工厂流水线有意思多了!

近年来,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打工选择更为自由或更有发展空间的新经济、新产业,或者干脆自主创业。智联招聘集团总裁刘东从大数据角度分析认为,与老一代农民工挣钱养家的打工目的不同,已成长为产业工人主力军的90后少有生存压力,一些人即便没有一技之长,也对在生产线长期机械地干活缺乏兴趣。

与此同时,随着年轻劳动者受教育水平的提高,每年新进入人力资源市场的低学历年轻打工者越来越少。人社部的数据显示,今年城镇新成长劳动力超过1500万人以上,其中高校毕业生达到820万人,占比超过一半以上。江苏近几年每年新增的近百万城乡劳动力中,高校毕业生占比也超过一半。

面对用工群体就业意愿的变化,企业主动调整预期。苏州一些劳动密集型制造企业招工时,5年前对求职者往往都有“28岁以下”“35岁以下”的年龄要求,如今年龄基本放宽到45岁以下。宿迁引进来料加工、来件装配、来样定做和农副产品加工等“三来一加”项目时,对从业人员的年龄要求甚至放宽到了60岁。

更多企业开始眼光向外,在地方政府的牵线搭桥下,加快推进与中西部、东北等地区的劳务协作,与政府共建中西部劳务基地,实行就业信息实时对接,通过提供路费、包车接送等方式吸引外省劳动力来苏就业。节后一上班,苏州、常州、南通等市的人社部门均已赴贵州、陕西、湖南等地组织多场招聘。传统劳务输出地宿迁市,目前也在省外建成劳务合作基地81家,累计吸引8.9万名外地劳动者到宿迁就业。

“机器换人”带来用工需求结构变化

为缓解一线用工矛盾,越来越多的企业加快了“机器换人”的步伐,推动生产方式由“制造”向“智造”转变。苏州对1000家制造企业的调查显示,已有超过10%的企业实施了“机器换人”,人工替代率达1:4。有人担心,“智能制造”加速对人工的替代会不会引发大规模失业?虽然年轻人对流水线岗位兴趣减弱,但制造业仍是吸纳农民工就业的主体。一些城市节后的用工需求中,制造业一线岗位占到了新增岗位的半壁江山。

“智能制造”推进速度最快的昆山,对当地“机器换人”企业的用工需求影响进行了专项调查。结果显示,实施“机器换人”后,一线操作人员平均减少19%左右,企业对技能技术人员需求平均增加18%左右,工程研发人员平均增长9%左右,管理人员也将增长0.75%。

“从总体上看,企业对员工的需求基本平稳,但人员需求结构将发生巨大变化。”参与调查的昆山市人社局局长朱天舒说,随着“机器换人”进程的深入,当地原本占比较低的信息管理、软件开发等专业人才需求不断上升,特别是“机电软”复合型技能人才成为制造企业的香饽饽,高薪难求。

其实,这两年“机器换人”对用工需求的变化在各地人力资源市场均有所体现。在江苏人力资源市场,高级工程师、高级技师、高级技工的市场求人倍率分别达到2.06、2.1和1.08。制造业发达的苏州、无锡、常州三地企业春季用工需求调查显示,技能型劳动者的用工需求已占到岗位需求总量的35%以上,同比提高了3~5个百分点。

“智能制造”呼唤高素质产业工人

“这几年公司生产线的自动化水平越来越高,一条生产线,改造前需要8个人操作,如今两个人就可以完成。我从操作工做到了生产线领班,上班时间越来越短,但是工资每年都有增长,现在年收入12万元左右。”在博世汽车部件(苏州)有限公司工作了10年的朱键勇说,收入增加缘于自己持续不断地学习,紧跟企业技术更新步伐。他一方面参加公司组织的员工培训,另一方面参加苏州工业园区相关部门组织的技能培训。在苏州,工人参加技能培训获得证书,政府可给予补贴。

得益于“机器换人”,博世苏州公司去年业务增长了23%,但人员仅增加了11%。公司人事经理李卫平说,为让员工适应“智能制造”,公司专门成立了学徒培训中心,目前主要开展机械、材料、电子等三大类专业培训,未来还将增加偏软件类的计算机、传感器等课程。公司目前有6000名一线员工,但只有800多名有一定“智造”基础的技术人员,“未来培训压力非常大”。

对于更多企业来说,要让大量文化程度偏低、技能单一的一线员工跟上产业更新步伐,确非易事。对此,苏州市人社局局长朱正建议相关部门未雨绸缪,加强对人工智能、机器换人等课题的研究,引导职业技工院校和企业加强校企合作,在专业体系、课程设置、技术研究、人才培养培训等方面主动适应变化,在旧岗位转移减少的同时开发创造新的就业机会,在替换旧工种的同时打造新的劳动者队伍。

南京师范大学社会学院院长邹农俭建议更多普通高校向“应用型”转变。“现在的新生代劳动力中,超过一半是大学生,但全社会的研究、管理类人才需求并没那么大。随着智能化水平的提高,生产一线的工作环境发生了质的飞跃,高素质生产工人奇缺。”邹农俭认为,相关部门应进一步引导企业提高技术工人待遇,提高其社会地位,“如果优秀技术工人的薪资水平、社会威望比肩医生、教授,对年轻人的吸引力自然就会增加。”

相关新闻